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
品書-創意城市
我喜歡日本的北海道,那是日本比較特殊的一個行政區,四季分明,而且地廣人稀,旅遊起來十分的舒服。因為是七月造訪,正逢薰衣草盛開,富良野地區花海 如織,那真的是大地的織錦,大片、大片的「原」色,不僅僅是薰衣草的紫而已,還有其他花卉的紅、黃、橙、靛,以及彷彿襯底的綠。
後來知道,北海道當然不是自己天然長出這些花草來的,而是經過了日本農民精心的設計與長久的努力,他們在北海道各地試種薰衣草,直到富良野,才找到最適合舖出紫色花毯的氣候與土地。
薰衣草為富良野帶來了天然的美景,帶來了冰淇淋、香皂、圖案、花布等週邊產品的商機,也帶來了無盡的創意。從此,想到北海道,不再只是冬天一片雪地的白,還有夏天那以紫色薰衣草領軍的花海。
其實要說到顏色的純,每每回到我外婆家,凝望著台東的天空,或者海岸線,就知道什麼叫做藍得徹底、藍得無邊無際,甚至可以說是無法無天的。接著便想,如果自己能將這得 天獨厚的藍天剪下一方來捧到雙手當中,那必定是最美的一種藍,而且是有層次的:淡藍、青藍、湛藍、亮藍、深藍、寶藍,還可以海天映藍。
當然不只是藍而已,在台東,顏色一定要多、要純、要烈、要濃,最重要的是,一定要自然。
洛神花、刺桐、鳳凰木的紅,金針花、香丁的橙,油菜花、太陽麻、杭菊的黃,稻子、釋迦、樟樹的綠,牽牛花的藍靛,還有紫藤花的紫,全是一種蓄積經年,只爲花開一季的原始、純然與絕決。
在介紹本週選書《創意城市》時,一邊看著作者查爾斯˙蘭德利闡述打造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,以及他所舉例的創意城市,一邊想著自己的城市能有什麼樣的創意?當然不是添加成為累贅,或者替換而為視覺上得污染,是要有加分效果,如果不行,至少得是融合得自然,自然的融合。
都說台灣人蓋房子只重視,或者重視內部裝潢遠勝過外頭整體的景觀,所以牆壁油漆剝落的有之,鋼筋突出的有之,冷氣外露滴水的更是家常便飯,我們的城市,別說是創意了,會不會連基本的景觀都付之闕如? 但依然期待,期待著那麼一天,既可以在台東的海邊坐上一整天,什麼都不做,光是盯著起伏的浪濤看,好似傳唱著東海岸的悠悠歲月,也好似映照著自己生命的潛沉跳躍,享受著放眼望去,整個太平洋都在跟前的豪情,也能轉回頭來,往市區的方向看,看到台東人對於城市整體的規劃、流暢的動線、協調的建築、細微的巧思。
期待那麼一天,我的城市能夠擁有的,不只是天空的藍和大地的綠,還有民眾的熱情與無限的創意。
品書-體貼 才有愛
體貼,才有愛
兒童的塑膠游泳池會讓你想到什麼?
先別急著告訴我答案,我來講個有創意的溫馨故事。
有次與朋友閒聊,話題漸漸轉為嚴肅,關於年紀、關於新中年、關於健康、關於家中的長輩,一致同意人要活得健康死得快,免得自己折磨,晚輩也痛苦。
這當然是期許,甚至是一種願望,不一定會實現的願望。
或許是感覺到氣壓低迷,席間一位朋友就問了我們上述那個問題:
說到兒童的塑膠游泳池,會讓你想到什麼?
除了給小朋友玩之外,我們真的想不出什麼創意答案,她顯然也沒有要我們多傷腦筋的意思,馬上主動釋疑。
原來她有位同事,知道重度中風臥床的母親渴望泡澡,而不是老是擦澡而已,就找來兒童的塑膠游泳池,先攤平,把母親抱上去,然後一邊充氣、一邊緩緩的灌進溫水,她說這位孝順的同事說,他永遠忘不掉母親當時的笑容,那麼的放鬆、那麼的愉快、那麼的快樂、那麼的欣慰。
是那樣的笑容,讓他比較可以承受後來母親的離去,減少些許的遺憾。
聽到這個故事,我想起了我的外婆。
外婆是在2005年六月過世的,在去世之前,她臥病半年,不是形容詞,而是真正的臥病不起,一天天的走向那必然要道別的時刻。
她有三個兒子,五個女兒,但始終陪在身旁的,是我的阿姨與最小的舅舅。
在那半年裡,阿姨想盡辦法,就是要幫她在傳統的榻榻米上,也能舒舒服服的洗個頭,而我的小舅在外婆病情更進一步惡化,甚至需要洗腎時,更是挖空心思,只求讓她從家裡到醫院的過程中,可以多多少少減輕一些痛苦,包括請人車一床帆布吊袋,讓外婆八十四歲的皮膚可以減少因碰撞而產生的瘀青,甚至是剝離。
也難怪每次護士小姐都會問小舅舅:今天你又為媽媽設計了什麼?
本週的品書《愛×通用設計》說的就是所有老弱婦孺皆可、或者說皆會用到的產品設計,我想到了朋友口中的那位同事,想到了母親與小舅,或許,所有這類的設計原點,都只有一個簡單的道理,那就是同理的體貼吧。
唯有用體貼的同理心來做設計,才會有充滿愛的好設計。
這當然是期許,甚至是一種願望,不一定會實現的願望。
或許是感覺到氣壓低迷,席間一位朋友就問了我們上述那個問題:
說到兒童的塑膠游泳池,會讓你想到什麼?
除了給小朋友玩之外,我們真的想不出什麼創意答案,她顯然也沒有要我們多傷腦筋的意思,馬上主動釋疑。
原來她有位同事,知道重度中風臥床的母親渴望泡澡,而不是老是擦澡而已,就找來兒童的塑膠游泳池,先攤平,把母親抱上去,然後一邊充氣、一邊緩緩的灌進溫水,她說這位孝順的同事說,他永遠忘不掉母親當時的笑容,那麼的放鬆、那麼的愉快、那麼的快樂、那麼的欣慰。
是那樣的笑容,讓他比較可以承受後來母親的離去,減少些許的遺憾。
聽到這個故事,我想起了我的外婆。
外婆是在2005年六月過世的,在去世之前,她臥病半年,不是形容詞,而是真正的臥病不起,一天天的走向那必然要道別的時刻。
她有三個兒子,五個女兒,但始終陪在身旁的,是我的阿姨與最小的舅舅。
在那半年裡,阿姨想盡辦法,就是要幫她在傳統的榻榻米上,也能舒舒服服的洗個頭,而我的小舅在外婆病情更進一步惡化,甚至需要洗腎時,更是挖空心思,只求讓她從家裡到醫院的過程中,可以多多少少減輕一些痛苦,包括請人車一床帆布吊袋,讓外婆八十四歲的皮膚可以減少因碰撞而產生的瘀青,甚至是剝離。
也難怪每次護士小姐都會問小舅舅:今天你又為媽媽設計了什麼?
本週的品書《愛×通用設計》說的就是所有老弱婦孺皆可、或者說皆會用到的產品設計,我想到了朋友口中的那位同事,想到了母親與小舅,或許,所有這類的設計原點,都只有一個簡單的道理,那就是同理的體貼吧。
唯有用體貼的同理心來做設計,才會有充滿愛的好設計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